在医疗和可穿戴设备领域配资资讯之家,抗疲劳的功能性生物粘附材料需求迫切。然而,现有技术面临根本性挑战:基于纳米颗粒的生物粘合剂虽功能多样,但因组织屏障和弱相互作用导致黏附力弱且易疲劳失效;基于聚合物链的生物粘合剂虽能形成强韧黏附,却难以抵抗循环载荷下的疲劳断裂。传统材料的界面疲劳阈值(约10 J/m²)远低于单调载荷下的黏附能(>1000 J/m²),这源于界面无法抑制裂纹扩展及循环载荷下增韧机制的耗竭。
针对这一难题,麦吉尔大学李剑宇团队开发出新型壳聚糖纳米晶须(ChsNWs)胶水,通过结合高长径比、刚性、聚合物结合及网络形成特性,实现了抗疲劳生物粘附与界面功能化。该材料利用化学增强剂、微针滚轮和超声三种部署技术穿透组织屏障,在低浓度下与强韧配合,实现了382 J/m²的界面疲劳阈值和超过1000 J/m²的黏附能,为医疗与工程应用开辟新途径。
创新部署技术突破组织屏障
研究人员通过三种方法提升纳米晶须的组织渗透性(图1):化学增强剂(月桂氮卓酮)通过增加角质层流动性,使黏附能提升至74 J/m²;微针滚轮(针长250μm)机械穿刺皮肤,1分钟处理即实现黏附能226 J/m²,较未处理组提升13倍,且黏附能与处理时长正相关;超声空化效应最优,黏附能达到惊人的1185 J/m²,提升66倍。超声技术在肌腱、气管等组织同样有效,成为后续实验首选方法。
图1 纳米晶须胶水的设计、部署与验证 a) 传统纳米颗粒黏合剂通过物理吸附形成弱黏附示意图; b) 通过化学增强剂、微针或超声部署的纳米晶须胶水示意图,在组织与水凝胶基质间形成机械刚性界面(橙色圆圈指示功能化纳米颗粒); c,d) 不同部署方法下壳聚糖纳米晶须(ChsNWs)在藻酸盐-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与猪皮间的力-位移曲线及黏附能(统计学显著性采用双侧t检验); e) 黏附能与微针(MN)处理时长的相关性(统计学显著性采用双向ANOVA); f) 超声(US)处理对肌腱/气管黏附能的影响(数据为均值±标准差)。
纳米界面结构与强韧机制揭秘
透射电镜(TEM)揭示了超声部署的关键作用(图2)。未处理样本中,水凝胶与皮肤存在明显缝隙,金标记纳米晶须(AuNP-ChsNWs)未能穿透组织。而超声处理后,纳米晶须形成约2μm厚的致密网络层,紧密嵌入水凝胶与皮肤之间:靠近水凝胶侧,晶须仅整合于边界;靠近皮肤侧,晶须则深度穿透。能谱分析(EDS)显示界面处金信号强度最高,证实晶须层作为独立相连接两侧。这种三明治结构通过氨基/羧基静电作用及氢键,形成刚性强韧的界面。
图2 纳米晶须胶水的纳米尺度表征 a,b) 未使用超声时水凝胶-皮肤界面的TEM显微照片(白色虚线边界,白箭头指示ChsNWs); c) 图b界面的EDS能谱金信号图; d,e) 超声处理后界面的TEM照片(白箭头指示ChsNWs); f) 图e界面的EDS金信号图; g-j) 高倍TEM照片:裸露水凝胶、水凝胶-ChsNWs网络、ChsNWs网络、ChsNWs网络-皮肤; k) ChsNWs(绿)、水凝胶(蓝)与组织(橙)相互作用及界面三部分示意图。
黏附性能与抗疲劳机理验证
黏附性能受氨基密度与浓度调控(图3):壳聚糖纳米晶须的脱乙酰度(DDA)从32%增至66%时,超声部署的黏附能提升11倍。缺乏氨基的纤维素纳米晶黏附能(≤41 J/m²)远低于ChsNWs,证实氨基对静电吸引和氢键网络的关键作用。浓度实验显示1 wt%为最优值,过高浓度会阻碍渗透。循环剥离试验中,纳米晶须层展现出卓越抗疲劳性:当能量释放率G<400 J/m²时裂纹几乎不扩展,界面疲劳阈值达382 J/m²(图3g),超越聚合物胶黏剂甚至本体水凝胶。其机制在于刚性晶须层可\"钉扎\"裂纹,并在高载荷下使裂纹偏转入水凝胶基质(图3i),而柔性聚合物链界面则易发生链断裂。
图3 纳米晶须胶水的黏附性能与机制 a) 甲壳素纳米晶体可控脱乙酰制备不同氨基含量ChsNWs; b) 超声部署下黏附能与氨基含量的关系(L/M/H对应低/中/高脱乙酰度); c) 微针部署下黏附能与氨基含量的关系; d) 循环剥离试验示意图(插图:载荷曲线); e) ChsNWs与壳聚糖胶在G=267 J/m²下的裂纹扩展对比; f) 不同G值下裂纹扩展曲线; g) 裂纹增长率与能量释放率G的关系(线性外推得疲劳阈值Γ₀); h) 黏附能与疲劳阈值关系对比图(含既往纳米/聚合物黏合剂数据); i) 纳米晶须胶与聚合物胶的疲劳断裂机制对比(红色箭头为裂纹路径)。
界面功能化拓展治疗应用
纳米晶须平台支持多功能集成(图4):① 金纳米颗粒修饰的晶须(AuNP-ChsNWs)在532nm激光照射下,5分钟内使界面温度升至57°C(对照组仅轻微升温),且热效应精准局限于粘附界面;② 二氧化钛修饰晶须(TiO₂-ChsNWs)在治疗超声(1MHz)激发下产生活性氧(ROS),成功激活置于猪皮下的模拟前药(DCFH探针),荧光成像显示ROS在界面特异性释放。这为光热治疗、声动力疗法及靶向给药提供了新策略。
图4 功能化纳米晶须胶水演示 a) 光热治疗实验示意图; b) 激光照射下界面最高温度曲线; c) 280秒照射后温度分布图; d) 激光开关循环的温度响应; e) 声动力治疗示意图(超声激发ROS); f) 不同超声时间下ROS探针荧光强度; g) 皮下前药激活实验设计; h) 超声激活前后的共聚焦图像(界面荧光显着增强)。
总结与展望
该研究通过仿生设计解决了生物粘合剂抗疲劳性能不足的核心挑战,其纳米晶须胶水兼具卓越机械性能和可编程功能。部署技术的创新突破组织屏障限制,界面表征揭示了刚性强韧网络的形成机制。未来,这一平台有望推动伤口管理、组织工程和可穿戴电子等领域的变革,为精准医疗提供新工具。
来源:高分子科学前沿
声明: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作者水平有限,如有不科学之处,请在下方留言指正!
天天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